Already a subscriber? - Login here
Not yet a subscriber? - Subscribe here

Browse by:



Displaying: 1-5 of 5 documents

Show/Hide alternate language

論 著 / articles

1.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8 > Issue: 36
鄧小 虎
Siu-Fu Tang
The Multi-layered Structure of the Concepts of Nature (xing) and Artifice (wei) in the Xunzi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首先釐清「性」和「偽」在《荀子》中的定義和用法。本文 將指出,「性」和「偽」都各自有兩個定義,並且對於這兩個概念來說,相對應的兩個定義構成一種兩重的結構──即相關的兩個定義並不僅 僅指向該概定的兩個面向,同時彼此之間具有一種遞進的、有層序的 關係。本文將進一步論證,「性」的兩重結構和「偽」的兩重結構可以重疊構成一種三重結構──即人天生的質具,人天生質具的表現和轉 化,以及因此成就的完善人格和文化秩序。這種三重結構不但能澄清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意義,並且印證了《荀子》所說的「性 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性偽合而天下治」。本文亦 將說明,「偽」強調的是人類思慮、反省的能力;「性」、「偽」結合而成的三重結構,描述了人通過思慮、反省的過程,以達致自我轉化和 自我實現。同時,正正是通過這種三重結構,《荀子》證立儒家禮樂的 合理性──禮樂代表了人類的自我規範,而這種自我規範必須通過思 慮和反省才能達成。
2.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8 > Issue: 36
王曉 波
Hsiao-Po Wang
Incorporating Confucianism & Mohism, Combining Min & Fa: “Shi Zi'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His Contentions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劉向《別綠》曰:「楚有尸子,疑謂其在蜀,今按《尸子》書,晉 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衛鞅商君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 與佼規之也。商君被刑,佼恐並誅,乃亡逃入蜀。自為造此二十篇書,凡六萬餘。卒,因葬蜀。」自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出土《黃帝四經》以來,學者漸認識先 秦及漢初所謂「黃老之學」的全貌,才漸理解太史公所謂「道家」為 「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其實是戰國時代興起了 一般整合春秋以來各家學術思想的學風。《尸子》書正如班固所言「兼 儒墨,合名法」,其實還包括了老子哲學和脫離不了陰陽思想,是一本戰國時代的著作,班固無以歸類而歸類之於「雜家」。老子的「道」是一種抽象普遍的原理原則或規律,並不是人的感 官感覺所能認識的,也不是人的主觀意志所能改變的。所以,老子強 調「無為」、「自然」,而「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為之於未有,治 之於未亂」。故《尸子》亦言:「執一之道,去智與巧。」(〈分〉)「(愛 民、好士,力於朝)三者雖異,道一也。是故曰:審一之經,百事乃 成;審一之紀,百事乃理。」(〈發蒙〉)「年老者使塗隙戒突,故終身 無失火之而不知德。」(〈貴言〉)「不出戶而知天下,不下其堂而治四 方,知反之於己者也。」((處道))「明君不用長耳目,不間諜,不強 劉向《別綠》曰:「楚有尸子,疑謂其在蜀,今按《尸子》書,晉 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衛鞅商君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 與佼規之也。商君被刑,佼恐並誅,乃亡逃入蜀。自為造此二十篇書,凡六萬餘。卒,因葬蜀。」 自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出土《黃帝四經》以來,學者漸認識先 秦及漢初所謂「黃老之學」的全貌,才漸理解太史公所謂「道家」為 「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其實是戰國時代興起了 一般整合春秋以來各家學術思想的學風。《尸子》書正如班固所言「兼儒墨,合名法」,其實還包括了老子哲學和脫離不了陰陽思想,是一本 戰國時代的著作,班固無以歸類而歸類之於「雜家」。老子的「道」是一種抽象普遍的原理原則或規律,並不是人的感 官感覺所能認識的,也不是人的主觀意志所能改變的。所以,老子強 調「無為」、「自然」,而「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為之於未有,治 之於未亂」。故《尸子》亦言:「執一之道,去智與巧。」(〈分〉)「(愛 民、好士,力於朝)三者雖異,道一也。是故曰:審一之經,百事乃 成;審一之紀,百事乃理。」(〈發蒙〉)「年老者使塗隙戒突,故終身 無失火之而不知德。」(〈貴言〉)「不出戶而知天下,不下其堂而治四 方,知反之於己者也。」((處道))「明君不用長耳目,不間諜,不強
3.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8 > Issue: 36
陳平 坤
Ping-Kun Chen
On the True Reality Doctrine Connotation Revealed by Chi-tsang’s Commentary on The Middle Treatise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的主旨是在探討吉藏疏解龍樹造頌、青目注釋的《中論》文 義時,透過諸如「顛倒」與「非顛倒」、「我」與「無我」、「生滅」與 「無生滅」、乃至「俗諦」與「真諦」等相對概念的往復論議,而嘗試 為我們所開設的「入實相門」,到底涵蘊怎樣的哲學思考。作者希望藉 由本文所從事的思想分析、以及其相關義理的闡發,顯示吉藏佛學中用以回應「所謂『真實』是什麼」、「怎樣才能觀見『真實』」此項重要 議題的一個側面。本文的文獻依據,主要是《中觀論疏》,同時旁及吉藏的其他論著。而所採取的研究進路,則為義理闡釋之進路。至於方法,主要通過對 其概念意涵的解析、問題背景的回復、以及義理涵蘊的追究,來達成 展示吉藏所建「實相」法門之哲學思考的論文目的。本文的主要論點,略可總括如下:(1) 吉藏認為站在「畢竟空」的諸法實相之上,由於「有」、「無」 乃至「一」、「異」等概念皆不可得其真實的建立依據,因此,經論或說「有我」、或說「無我」,乃至或說「常」、或說「無 常」,雖然並非沒有相對的教化意義,但是,施設它們的根本 意趣,卻只在於指歸心遊一切法而皆「無所得」的聖智境界。(2) 吉藏指出眾因緣所生的假相或幻有之法,是不離於「實相之 體」的「實相之用」;而徹底來說,它們「亦是實相」。因此,如果了解幻有或假相的存在本質,即是緣起;進而不住著在 這樣或那樣的幻有、假相之上,便可開啟「實相之門」。(3) 在吉藏論說中,用以引導我們開啟「實相之門」的基本理路,乃是掌握住不離於「因緣」之義的「二諦」教說,來分析、辯明諸如「有」與「無」、「常」與「斷」、乃至「生」與「滅」、「顛倒」與「不顛倒」等法目,根本乃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因緣假說,因此,如果想要逼近真實,就得卸除足以形成虛妄表象的心識運作模式,亦即熄滅那些 不能正觀諸法性相的「異想分別」。
4.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8 > Issue: 36
蔡龍 九
Lung-Chiu Tsai
Some Observations on Chen Chien’s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Veiled Theories (Hsueh-Pu-Tung-Pien): It’s Merits and Flaws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探究《學蔀通辨》對於《朱子晚年定論》、《道一編》等傾向 於朱陸調和之作品,所提出的批評內容。分別探討《學蔀通辨》中的 合理處與失誤處,並說明理由,以及此書批評效果。最後,衡定《學 蔀通辨》,並總結此書的貢獻及失誤,依此反省「朱陸異同」之爭論,是否有更清晰的處理方式。
5.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8 > Issue: 36
吳澤 玫
Tse-Mei Wu
On Rawls’s Idea of Public Reason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的目的在於闡明羅爾斯的公共理性觀念,並對之提出分析與 批判。對羅爾斯而言,公共理性是民主公民身份的一種理想,它要求 人們只能根據所有公民都能合理接受的理由來進行基本政治問題的討 論。於是,公共理性可以在當代自由社會具合理多元的既定事實下,促成政治共識的產生。在這篇文章裡,筆者首先檢視羅爾斯提出的公共理性觀念。其次,筆者將討論四種對公共理性的批評。第三,筆者將分析羅爾斯晚期對 公共理性觀念的修正是否、以及如何能夠對這些批評做出回應。在結 論中筆者將指出,若缺乏具良好素養的公民,則羅爾斯依然無法解決 群眾理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