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ready a subscriber? - Login here
Not yet a subscriber? - Subscribe here

Browse by:



Displaying: 1-3 of 3 documents

Show/Hide alternate language

論 著 / articles

1.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5 > Issue: 29
王曉 波
Hsiao-Po Wang
“Resorting to Huang Lao” and “Non-Being” ── Comparative Study of Han Fei and Wang Bi's Interpretation of Lao Tzu's philosophy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韓非是戰國時代韓國的庶公子,王弼是漢末三國時代魏國的 豪門之後,相隔六百多年,而都留下了對《老子》哲學的詮釋之 作。韓非有《解老》、《喻老》,王弼有《老子注》,又各自在詮釋 中改造了老子的哲學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韓非成為先秦法家 的集大成者,而王弼則成為魏晉玄學的奠基者。同樣是詮釋《老 子》,但韓非用的方法是「參驗」,王弼則是「得意忘言」;韓非 的「道」是「與夫天地剖判也具生」,王弼的「道」是「先天地 生」;韓非是主張「以法為本」,王弼則是「以無為本」;韓非主 張「無為而無不為」,王弼主張「無為而為之」。所以韓非的哲學 思想建立了秦漢以後的專制帝國,王弼的哲學思想則引進了隋唐 佛學。
2.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5 > Issue: 29
王志 銘
Chih-Ming Wang
Ist Eine Ethikotheologie Moralisch Notwendig?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康德的道德神學,企圖把信仰建立在人類理性的基礎上。他 一方面駁斥知性經驗與思辨理性對於掌握「靈魂不朽」與「上帝 存在」命題的無能力,另一方面卻在實踐理性的基礎上確立這兩 命題的必然性。因而強調:道德必然引至宗教。然而這又不可理 解為道德法則自身必然直接產生宗教,而是以道德法則為線索,加上人性追求幸福本能的需求,也就是德福一致的最高善,才是 宗教信仰的必然基礎。因此康德說宗教的必然性不是客觀的,而 是道德上主觀的一種確信。從而這種宗教信仰的需要,即在於掃除道德障礙乃至激勵道德決心,而不可反過來將道德法則的客觀 必然性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礎上。在這種理性信仰中,人所應關 切的仍只是:是否成為有德而配享幸福,而不是如傳統基督教信 仰那樣仰望奇蹟、神恩,乃至救贖與祈禱。然而為了保障吾人之道德決心,必然要運用最高善的理念 嗎?縱使承認確有一種道德上的報應,上帝信仰是唯一的選擇 嗎?放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架構裡,我們能夠確信道德必然引至 信仰?還是應該反過來說信仰必然引至道德?在下面的文章裡我將論述:康德的最高善理念裡的幸福仍無 法擺脫「不確定概念」的困難,其次則是「靈魂不朽」與「上帝 存有」就道德報應理論的其他可能類型(例如佛教)而言並無其 必然性,最後將指出宗教信仰不必藉助於道德需求仍有其存在的 必要性,並指出康德對基督教核心教義的錯誤理解。
3.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5 > Issue: 29
林火 旺
Huo-Wang L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Civic Education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檢討程序民主和憲政民主的缺點,針對這些缺點指出審 議民主可以克服這些缺點,然而一個成熟的政治,不能只依賴制 度的建立,而必須培養能夠維繫且強化這個制度的公民。審議式 民主政治所需要的公民素養,除了具有自由主義民主公民應有的 知能和德行之外,還需要具有推理和理性批判力、自主性和相互 尊敬、以及開放的心靈,而最適合從事這類公民教育的單位就是 學校。最後本文進一步指出,一個健全的民主社會還需要培養公 民具有同情的想像力,這樣才能使多元差異的社會,維持和諧穩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