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ready a subscriber? - Login here
Not yet a subscriber? - Subscribe here

Browse by:



Displaying: 1-5 of 5 documents

Show/Hide alternate language

論 著 / articles

1.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7 > Issue: 33
傅佩 榮
Pei-Jung Fu
The First Chapter of Lao Zi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老子》首章的斷句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本文依據帛書本《老 子》,並參考王弼注本,斷其內文為「無名,有名」,「無欲,有欲」, 並且申論其義理之合宜性。目的是希望學術界研究《老子》者,今後 能在ㄧ可靠的文本上進行深入研究。
2.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7 > Issue: 33
杜保 瑞
Bau-Ruei Duh
The Metaphysics of Chu-Hsi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討論朱熹形上思想,說明其有繼承北宋儒學的必要性及義理 創作的特殊性,更有與其工夫論不同思路的獨立性。首先討論勞思光 先生及牟宗三先生對朱熹的批評意見,對於勞先生的心性論中心之解 釋架構對朱熹存有論義的形上學的批評,指出勞先生的心性論中心亦 須包含形上學議題之意旨,而朱熹之形上學意見可以不混入工夫論 而有其獨立意義。對於牟宗三先生以朱熹存有論不負擔創生實踐功 能,指出牟先生的問題意識是工夫實踐以至境界完成而非存有論思 路,而朱熹是在談論存有論,因此不必受到這樣的批評。其次討論形 上學概念在當代學界的使用定義,藉由區分實踐哲學的功夫境界論及 形上學的宇宙論本體論和存有論的概念使用意義,以說明朱熹形上思 想遭受批評的原因,並為朱熹澄清。接著說明朱熹特殊具有創造性意 義的存有論形上學觀點,討論朱熹的理氣概念架構以說天地萬物的存有論架構,指出這是特殊的形上學論題,並毋須與工夫論議題混為一 談。並就人存有者而言,說明朱熹以性善說為宗旨說本體論及人性論、 並藉性氣結構說人的為惡現象、以及在人的氣稟限制中說命定論、及 朱熹對整個儒學史的人性論理論意見之重整系統、最後落實於以心統 性情說以確立道德實踐主體的存有架構,文中指出這一部份的討論正 是朱熹集北宋儒學之大成,並最能徹底解決儒家性善說的形上學問題 的創作系統,應予清晰解讀及準確理解。本文藉由形上學問題意識的 釐清,來說清楚朱熹所談的形上學問題,用以區隔朱熹工夫論的發言,並避免當代學者從工夫論進路批評朱熹不如象山及陽明學的意見。
3.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7 > Issue: 33
苑舉 正
Jeu-Jenq Yuann
The Understanding of Ignorance: Socrates and Rousseau’s Two Views of Virtue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無知的理解」(the understanding of ignorance)可以視作一種對 於蘇格拉底思想的表達方式。盧梭即曾經在他的〈論科學與藝術〉中,直接以這種表達方式,作為蘇格拉底有關「德行」論述的代表思想。本文主要的論證,在於說明,盧梭引用蘇格拉底在《辯護篇》(Apology) 中的章節,並非全然為發展自己觀點所作,而確實符合蘇格拉底有關 「德行」的看法。然而,在如是說的同時,我們並不因此而認為蘇格 拉底與盧梭抱持著相同的「德行觀」。我們企圖指出,雖然這兩位哲學 家的德行觀皆與「無知」相關,但是在針對「德行為何?」這個問題 上,兩人各自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們擬在「無知的理解」的這個 主要標題之下,區分這兩位哲學家有關「德行」的論述。在行文過程 中,我們先看盧梭的引文,並且提出一些文獻,說明針對這一部份所 引發的對立觀點。然後,我們將針對蘇格拉底的「德行觀」做論述。我們將先針對「蘇格拉底的思想」與「以蘇格拉底為代表所表達的柏 拉圖思想」之間作區隔後,解析「統一的德行即知識」與「無知的理 解」這兩個概念。然後,我們將依照類似的架構,闡述盧梭的「德行觀」。最後,我們將從盧梭的角度,說明在其〈論科學與藝術〉中,引用蘇格拉底的觀點,成功地將「無知即德行」引伸成為「自然賦予 人德行」觀點外,也表達了他本人與蘇格拉底在「德行觀」上的精神 契合。
4.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7 > Issue: 33
王文 方
Wen-Fang Wang
Comments on Theories of Subjunctive Conditionals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解釋、並評論了從1940 年代至1970 年代中幾個重要的、有 關於虛擬條件句的理論。這些包括可共同性支撐理論、嚴格條件句理 論、世界選擇語意論、集合選擇語意論、與範圍語意論。我駁斥了可 共同性支撐理論、嚴格條件句理論與世界選擇語意論,同時論證說,某種形式的集合選擇語意論或範圍語意論是到目前為止最為合理的理 論。連帶地,我論證說,VW 系統是到目前為止最合理的虛擬條件句 邏輯系統。在本文的餘論中,我進一步指出了這些語意論在科學哲學、小說討論、與確定描述詞理論中的可能應用。
5.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7 > Issue: 33
林遠 澤
Yuan-Tse Lin
The Consensual Structure of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in Kantian Ethics -An Explication of the Transcendental Norm Log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Rational Agent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嘗試把康德在《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中對於「定言令式」 的分析,理解成一門闡釋道德判斷之理性基礎的「先驗規範邏輯學」。在涉及行動決定的倫理學領域中,理性討論的證成活動被康德理解成 一種純粹意志的根源性行動。這種在定言令式中表達出來的純粹意志的 根源性行動,為我們的意志決定與行動的正當性提出理性的證成基礎。本文將分別透過純粹意志的「理念」與「原則」,說明康德如何基 於定言令式的理念,闡發吾人做為一理性存有者所必然擁有的先天道 德判斷知識,以及他如何透過定言令式在不同程式中的表達,建構了 關於道德正確性的具體判斷原則。透過對於康德先驗規範邏輯學的闡述,本文將進一步指出,康德 以「定言令式」做為道德的基本原則,在其可普遍化的道德判準中,事實上隱含了一個追求共識的理想化討論結構。這與當代學者試圖將 康德倫理學轉化成開放地參與公民社會的正義理論,具有內在的理論 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