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ready a subscriber? - Login here
Not yet a subscriber? - Subscribe here

Browse by:



Displaying: 1-4 of 4 documents

Show/Hide alternate language

論 著 / articles

1.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4 > Issue: 28
陳榮 華
Wing-Wah Chan
The Concept of Time in Heidegger and Gadamer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是要檢討海德格與高達美的時間概念,說明它與他們哲 學的關係。我要指出,無論海德格前期和後期的時間概念,在理 論上無法讓海德格完成他的哲學工作──存有意義的探索,但高 達美的時間概念,卻可以讓他得以詮釋存有的意義。本文首先分析海德格的前期作品《存有與時間》中的時間概 念,繼而說明他的後期作品(時間與存有)的時間概念。我指出,這兩個概念在理論上無法讓人完成存有意義的詮釋過程。然後,我從三個觀點分析高達美的時間概念, 它們分別是 (Gleichzeitigkeit, contemporaneity),節慶(Fest, festival)中的時間和 充實時間(erfuellte Zeit, fulfilled time)。我認為,高達美的時間概 念可以讓人完成詮釋的過程,因此亦可以理解存有的意義。由 此,高達美的時間概念在理論上是可以證成的。
2.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4 > Issue: 28
黃懿 梅
Yih-Mei Huang
On Frankfurt-style Examples and the Principle of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在討論自由意志問題中,我們要問:為什麼我們應該關心自己是否有自由意志以及決定論是否是真的?我們之所以關心自己是否有自由意志是因為我們關心道德責任。一個行為者如果沒 有自由意志,那麼就不能要求他負道德責任。這個原則就是其他 選擇可能性原則”(the principle of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簡稱 PAP)。PAP 是這樣的:一個人為他所做的行為道德責任,那麼他能做其他不同的 事。Harry G. Frankfurt 在“ Alternate Possibilities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hilosophy 66, 1969, pp.829-39) 一文 中,提出反例,證明PAP 是假的。針對Frankfurt 所提出的反例,有不同的回應。最普遍的反應是:認為在反例中確實有其他選擇 的可能性—微弱的自由(flicker of freedom)。有各種不同理由支持 這個觀點。Fischer 反對這微弱的自由可以做為道德的基礎。另外有的哲學家認為反例中預設因果決定論,行動者不要為他的行為 負道德責任。Van Inwagen 認為PAP 不成立,但他提出另外三個 原則來重新建立做其他不同事的能力與責任之間的關聯。本論文討論Frankfurt 的反例是否反駁了PAP。反例是否是真 正的反例?(1) 反例中是否確實有其他選擇的可能性?(2) 反例 中的行動者是否要負責?(3) Van Inwagen 的三原則是否有效地把 做其他不同事的能力與責任關聯在一起?以釐清能有其他選擇 的可能性與道德責任之間的關聯,以便對自由意志問題的能有比 較有效的探討。
3.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4 > Issue: 28
蔡耀 明
Yao-Ming Tsai
Buddhist Doctrine of "Neither Increase Nor Decrease in the Realm of Sentient Beings" in the Anūnatvâpūrṇatva-nirdeśa: A Doctri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Realm of Sentient Beings, Dharmadhātu, Dharmakāya, to Tathāgatagarbha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本文主要探討《佛說不增不減經(Anunatvqpurnatva-nirdewa)》 「眾生界不增不減」的修學義理;至於落實的辦法,則以眾生界、法界、法身、如來藏等關鍵字詞為環節,闡發眾生界之所以不增 不減在理路的根據與開展。如果僅就粗淺的經驗所及,通常大致傾向於認為,在時間之 流的沖刷下,一定範圍內的眾生數目,要不是增多,就是出現減 少的情形,也就是說,幾乎不可能維持在零增加且零減少的水 平。然而,《不增不減經》不僅拒絕接受表面上看似有增有減之 見解,而且擺明了就在經典的標題,高高掛出眾生界「不增不減」 為其主旨。本文扣緊既是《不增不減經》的主旨也是本文主題所 關注的「眾生界不增不減」,沿著關鍵字詞,逐一打開其間之意 涵、根據、和理路。在論述架構上,總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緒論」,就論文的構成項目,由研究主題到研究目標,逐一交代全 文的構想與梗概。第二節,切入經典主旨——「眾生界不增不 減」——並且就其義理構成,透過系列的提問,展開深度的解析。第三節,切換到「法界」,論陳此一關鍵字詞如何一方面使經典 主旨得到確證,另一方面又使經典在論述的觸角和理路都獲得重 大的拓展。第四節,進一步切換到「法身」,透過此一關鍵字詞,論陳經典主旨如何漸次延伸且一一貫穿眾生、聲聞、緣覺、菩薩、和如來等生命形態和佛法修學專業的身分,不僅出之於一貫的著眼點,統整地述說各式各樣的生命形態和佛法修學專業的身分何 以分別造成,而且面對生命相續形形色色的差異,恰好成全經典 主旨的甚深義。第五節,「結論與展望」,總結全文要點,並且針 對後續相關的研究,預做前瞻。本文採取的研究進路,以佛法的修學為著眼點,爬梳與闡明 經典在修學所展開的理路,由此形成對修學義理的一份理解。至 於預期達成的目標,以如下三點最為首要。第一,對《不增不減 經》,做出相當完整的鑽研。第二,以經典主旨和關鍵字詞打通 《不增不減經》的理路,凸顯整篇經文在義理上的整全性與連貫 性。第三,直接藉由《不增不減經》的鑽研,以接近原汁原味的 內涵,開啟生命哲學的一扇門窗,並且認識法界、法身、如來藏 等概念所可能指向的理趣。
4.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 Year > 2004 > Issue: 28
鄧育 仁
Norman Y. Teng
Free Will and Event Causation
abstract | view |  rights & permissions | cited by
由恰當描述、說明行動與事件起因之間的關係,可消除自由 意志行使的論述困境。本文檢討三項試圖解決此論述困境的途 徑:其一,循事件起因的節制,詮釋自由;其二,由機率起因說 明選擇自由的可能;其三,由當事人起因說明。此三者,皆有令 人難以接受之處。本文追索出此三者共通之假設,由否定該假 設,在基本觀念上,做一關鍵微調,而循生活行動、處境調節的 歷程,重新瞭解行動選擇和事件起因之間的關連。此微調核心在 於:深層來看,事件起因、行動選擇,本是生活行動、處境調節歷程中,同一事理相循相隨的不同面向。本文由交叉質問辯駁,循序闡明此關鍵微調的哲學立論基礎。